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
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
走近后勤人

暖心|人大保洁员的24小时

发表于:2015-12-02  查阅:

1000斤垃圾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11月20日清晨,雨后的北京多了一分凉意,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路面上、角落里稀稀疏疏的落了一层槐叶。5点半从家出门的高峰骑着电动车顶着寒风赶往校园。
  53岁的高峰,山东曲阜人,2003年来到人民大学后曾从事多个部门的清洁工作,现在是后勤集团家属区物业管理中心保洁队的队长,同事邻里见了都会亲切的叫她声:“高姐”。
  打扫家属区街道外围和内部卫生,清理家属区的生活垃圾、绿地垃圾……包括静园在内的26栋居民楼及其附近道路卫生都是由高峰和她的15名同事来负责。高姐干活利索,说话速度也很快,在接受采访的同时仍和同事陈杰不停地忙东忙西。


高姐在用铁锹捣出庞大垃圾箱中的垃圾,最重的垃圾箱重约百斤。

28岁小伙儿陈杰是高峰的“左膀右臂”,他常说的一句话便是“高姐,您缓一缓气儿吧,让我来”。
  邻居们都笑称他俩长得有母子相。“他可不是我儿子”高姐挥手说道,“那你对我那么好干嘛?”陈杰这一问,让两人相视会心一笑。
  每天6点整准时,高姐和陈杰一老一少,开始一天的“奋战”:打扫外围,把散落在垃圾箱外的果皮纸屑装进垃圾箱倒进车里;有时候垃圾箱里的垃圾冒出了尖,陈杰当主力,高姐搭把手将一个个上百斤重的垃圾桶倒扣在车上,举起的垃圾桶遮住了高姐大半个身子。
   “每个人的活都不轻,我当队长的也不能挑轻的来。我怎么干,他们看了就会怎么干。”来来回回,高峰和陈杰两人共清扫了十车的垃圾,重约1000斤。


不同于其他区域保洁,建筑垃圾多是社区保洁员需面对的一大难题,建筑垃圾类目繁杂,且不易清理。


  雨天,为了方便街道停车和居民过往,高姐要用铁钩将重约30公斤的下水井盖拖开,清理道路上的积水。雪天,高峰需要手持几斤重的铁锹从清晨忙到深夜,鬓发上的汗凝固了又化掉,背心湿了又干常常招致她感冒。


高姐用铁钩将重约30公斤的下水井盖拖开。


  去年,高姐在收拾无证商摊的卫生时,被无赖“地头蛇”恶意阻挠,更遭了一记耳光,打翻在地。“果摊耳光”事件让家里的反对声一度达到了顶峰。“现在我右耳听话有时都会有回声”,“家人都急了,要我必须留在家里休息,哪怕照看孩子也行”。
   “但我觉得在人大工作了这么久,在社区这块没有谁比我更熟,我的活别人一时还不能马上接手。”高姐说道。
  就这样,不间断,一干就是十几年。


高峰和同事们存放工具的房门外张贴着对联“工作细心要勤快,五湖四海是一家。”横批:“爱岗敬业”。


小小的二十公分竟挪出了广阔天空    

中午十二时左右,喧嚣的校园里到处可见同学赶回寝室的身影。半刻钟不到,宿舍楼外的人行路上便杂乱地堆放着各式各样的自行车。有的时候车没立稳,大风一吹,便纷纷栽在了一起,“溢”出了人行道,在马路上筑成了一道矮墙。
  下午一时,校园渐渐静了下来。就在同学们大都在午休的时候,一个戴着厚厚手套,手持扫把的中年男子准时地来到了宿舍楼前的停车处。
  王金峰,40岁,今年是他在人民大学工作的第15个年头,曾在东风四楼担任值班员,现在是后勤集团国内公寓部的外围环境保洁员。王金峰和他的3个同事主要负责学校23栋公寓楼的宿舍楼外自行车摆放、自行车停放区域的垃圾清扫以及家具搬运、宿舍跑冒漏滴应急处理等。“工作看似简单,但是需要用心。”每天都需要先后两次将四个宿舍楼外的近千辆自行车进行有序的摆放,并打扫该领域的卫生。但如何能够更加方便同学,让他们停车、取车时用的放心、舒心,这便是学问。为此,王金峰说起了他的“小窍门”。   每天第一次清扫通常是在7点,6点半就位的王金峰最先将培训楼垃圾处理掉,7点开始打扫品一楼外的停车区域,“因为品一的停车区域空间较大,工作量相对较大”。8点,学生们陆续骑车前往教室。王金峰开始转手清理品六停车区域,“品六的车棚空间小,自行车多,和孩子们的上课时间错开,以便在他们回来前我来得及把车子卫生搞好。”


                                        王金峰工作完成后布满污迹的手套。


  为了解决学生们停车、取车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王金峰特意将摆放的车距保持在二十公分左右,并把停放超过三个月的“僵尸自行车”靠拢到墙一旁,为停车区腾出更大空间。
  雨后的路缘石边和绿化带里落了厚厚一层槐叶,“落叶夹杂着雨水,很难清扫”。扬着胳膊,快速挥舞着手中的扫帚,王金峰不住的喘着粗气。对于绿化带内扫帚扫不起来的落叶,他只能用手捡起来放到编织袋里,“每天回家,胳膊和腰都会很酸痛。”
  记者远远的将镜头推了上去,跟上了在旁忙碌的低调的王金峰,“要拍就拍工作照吧。可别多拍,为同学服务,这理所应当”。


王金峰在摆放原本杂乱的自行车并打扫停车区域的卫生。


弯腰千次只为不留下一张纸   

夜幕降临,十点半晚自习结束,公共教学二楼的灯一间间的关掉。
   “雨天路滑,注意脚下”、“同学,离开时别忘了携带随身物品”赵发同照例提醒着晚自习结束后离开教室的同学们。“晚安,老赵”,在同学老师看来,赵发同就如同老友一般。
  今年已经40岁的赵发同来自重庆一小县城,黝黑的皮肤,眼窝深陷。07年赵发同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工作,在公共教学二楼忙碌了8个年头。风雨无阻,全年无休。
  老赵工作的教学楼共包含80间教室和3634个座位。教学二楼有不少可以容纳百人的大教室,且座椅均可以自由移动,因此教学二楼颇受师生“欢迎”,成为校园四个公共教学楼中学生流动量最大、夜间学生逗留时间最长的一个。
  接近午夜,学生宿舍楼里的灯一盏盏熄灭。老赵还在打扫着每间教室,确保他负责的19间教室窗明几净,808个座位抽屉中没有杂物。


打扫完毕后19间教室窗明几净,书桌排列整齐,且抽屉里没有杂物。

    

果皮、纸屑、水瓶,在自己负责的二楼检查了一趟,老赵手持的垃圾篓里已经装满了各种垃圾。“散落在地上的纸屑和瓜壳很难收拾,孩子们剩下食物流出的汤汤水水更难清理。”   教学二楼教室的座位矮且抽屉深,一米六五的老赵也不得不俯下大半个身体才能看清楚抽屉深处的杂物。项目经理王小娜介绍,“这个活身体不好的干不了,身体不错的有不少也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


赵发同在清理抽屉里的杂物。 

  

每天弯腰的动作最多要做上千次,这让劳累一天回到家中的老赵不敢平躺在床板上睡觉,他开玩笑说:“有时候走路都会觉得自己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正常。”
  老赵与爱人都在北京漂着打工,16岁刚上初二的孩子独自在山东住校生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在学校工作也没有休息日,每逢假期孩子就会买票来看我们。但我身旁有这么多孩子可以照顾,我也挺知足”。
  凌晨1点半,老赵打扫完所有的教室,心满意足的和值班王主任道了声再见。在点点灯光和丝丝夜雨中,老赵回家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的爱人想必已经睡熟。

回家 背影    

凌晨3点半,人大的校园静悄悄,一切都像是被凝固了一样。下了一天的雪终于停了,再过两个小时,就又能听见窗外那“簌簌”的扫雪声。

11月23日清晨,大雪过后,高姐和同事们在奋力清理校园道路上的积雪。


微信温馨人大
微博温馨人大